English

扬长避短 开拓前进

1999-08-1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金 怡 我有话说

晨光集团在江苏赫赫有名,这家企业自1865年创建至今,已有134年的历史。风雨百年中,这家老厂辉煌过、困顿过,在曲折中求得发展,也在发展中遇到曲折。如今晨光厂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了改革的最前沿,成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。是什么原因使“晨光”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又求得了稳定的发展呢?近日,记者来到这家百年老厂进行采访。

“航空母舰”放下“小舢板”

从1979年跨出第一步“军转民”的步伐起,“晨光”就开始了“以军为本,以民为主,形成民品生产‘小巨人’”的发展战略,先后成立了七家分公司,依靠军工企业的人才、技术和设备优势,大力发展民品,有人把这一做法形象地比喻为“航空母舰上放下了小舢板”。

“小舢板”之一的金属软管,是一种生产难度大,利润低,大企业看不起,小企业干不了的活。晨光集团放下架子,拾遗补缺,成立了金属软管公司,一下子占有了市场,如今金属软管已成为该集团的拳头产品。在金属软管公司,记者遇到了一位来自浙江某石化企业的工程师。他告诉记者,“晨光”的金属软管和补偿器很出名,“我们厂一直都用这儿的软管,质量相当过硬”。而公司的员工则认为,不断开发新产品,进行技术创新,是拉动软管产品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

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,改装车市场可谓群雄并起,改装车生产行业由80年代的百十家一下猛增到600多家,仅南京地区就有5家。在这激烈的竞争中,晨光集团专用车公司充分发挥了航天企业高、精、尖技术的优势,开发出了斯太尔大型油车、特种车、环卫系列车等一系列改装车,迅速抢占了市场。有资料表明,1998年晨光专用车辆的产值为1.8亿元,其中新产品达到25%,在同行业中独立鳌头。

脱胎于“航空母舰”的“小舢板”,依仗着“母舰”的军工生产优势,又利用自身轻便灵活的特点,在市场中乘风破浪,游刃有余。“晨光”决策层的独特思路,使这家百年老厂顺利完成了机制的转变,再现了昔日的辉煌。

“小舢板”如何挑战大市场

在市场的大潮中,惊涛骇浪是常有的事,不管大船小舟,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船翻人亡。然而“晨光”的这些“小舢板”却在大风大浪中不断前进。晨光人说,“小舢板”敢于向大市场挑战,是因为有一批吃苦耐劳、求实敬业的“划桨手”。

山西某电厂有台高炉要大修,订购了晨光补偿器公司生产的一套巨型补偿器,当公司派出的安装队准备安装时,现场的情景使他们惊呆了:施工部位距地面有100多米高,四周均是纵横交错的管道,干活只能站在管道上,操作条件非常困难和危险,当时队员们在研究了安全措施后,毅然登上了百米高空。氩弧焊需要循环水,而空中又没有水源,他们就将水一桶一桶往上拎,管子难以引流,他们就用嘴吸,看着这些被飘落的煤屑洒得墨黑的一张张脸,厂领导感慨万分,激动地说:“这次我们请来了16支施工队,晨光厂是最棒的,下次高炉大修时,一定还请你们。”

在采访中,工人们告诉记者一个“枣核”的故事:1993年,民航总局请几个大厂试制一种飞机专用加油车,“晨光”闻讯后马上决定投标。由于当时在华东地区没有制造这种车所需的模具,研制工作遇到了障碍。这时具有26年钣金工经验的工人王镇河主动向厂里请缨,决定用手工操作试制模具。由于这套模具形态复杂,精密度高,又没有资料可以参考,老王为此昼夜冥思苦想。有一天吃饭时他忽然捧着饭碗直发愣,筷子伸在菜碗边久久不动,妻子问他怎么了?他突然大叫一声“枣核!”妻子吓了一跳,嗔怪道:“桌上哪有枣核!”老王一下笑了,原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关键部位的模具形状。经过10个月的试制,“晨光”终于拿出了样品,抢占到了飞机专用加油车这块潜力极大的市场,目前,全国机场的国产飞机加油车均来自“晨光”。

“晨光”靠什么求发展

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和社会负担较重,作为百年老厂的“晨光”,这一问题尤为突出。然而面对摆在眼前的问题和困难,晨光人不断地在寻求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,他们的经验给了我们这样几点启示。

扬己之长,调整产业结构。作为一家老牌军工企业,“晨光”具有独特的优势:大型的成套设备,先进的科技力量,高素质的员工。利用这些优势,晨光集团创办了7个“对自己路子”的公司,他们不追“热点”,不赶时髦,根据自身特点,将军工技术移植到民用产品,走了一条从军品逐渐过渡到民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视质量为生命。军品的生产不能有一丝马虎,在民品的生产上,晨光集团同样也将质量提到空前的高度。事实证明,“晨光”的产品正是以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声誉,站稳了脚跟。

抓住机遇,找准切入点。“晨光”为香港宝莲禅寺制造“天坛大佛”后,声名远扬,厂领导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机遇,迅速成立了金属艺术制像公司。他们用“一尊大佛催生了一个产业”。

瞄准市场,大胆创新。90年代初,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,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此时“晨光”提出了“进行业,进集团,上规模”的策略,将原来的两个市场行情颇佳的产品波纹管和补偿器进行技术革新,并于1992年率先在浦东开发区建立了上海浦东波纹管公司,使“晨光”的金属软管成了该行业的“小巨人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